2020/2/4 0:00:00
才下火神山,又上雷神山——一个四川“逆行者”的武汉日记

2月2日上午,武汉火神山医院宣布完工,兴源环境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参建的污水处理工程项目也于下午4点验收交付。从除夕正式接到任务到完工交付,常规施工需要45天的污水处理工程,火神山项目只用了7天。


这个创公司纪录的中国速度背后,是来自贵州、四川、江苏、河北、浙江、北京的“逆行”请战员,是他们日以继夜的付出。


火神山项目交付后,兴源团队马上又转战雷神山医院,其中就有来自四川省乐山市的电力工程师彭中田。经过多番沟通,2月3日,红星新闻记者在午餐时间的间隙电话联系上他,此时他已经在雷神山施工现场连续工作了18个小时。“人这一辈子总要做几件不为钱不为利的事!”


才下火神山,又上雷神山——一个四川“逆行者”的武汉日记


(彭中田出发去火神山前的朋友圈)


1月26日:主动请缨


缺人你怕啥,我这边不是个现成的吗?

——彭中田


彭中田,绰号彭鸭子,是新希望六和湖北分公司禽事业部的员工,也是兴源武汉团队唯一的四川籍前线员工。1月17日,他从武汉返回老家乐山市犍为县寿宝镇,享受一年一度的团年时光。彭中田原计划趁着在家自行隔离的时间在父母跟前尽孝,“这次可以待一个月甚至更久,我很珍惜。”

才下火神山,又上雷神山——一个四川“逆行者”的武汉日记


(彭中田的请战申请微信截图)


宅在家里没事就刷网页,1月26日,彭中田注意到新希望集团参建了武汉火神山医院,项目负责人是兄弟单位兴源环境的华中市场负责人吴文华,他立即致电这位老熟人打探情况。


吴文华:“老彭,我这边太难了,缺人啊!”


彭中田:“缺人你怕啥,我这边不是个现成的吗?”


当时恰逢兴源在火神山之外,又接下了雷神山项目。双线作战,管理和运营人手紧张。消息传到公司微信群里,分散在各地项目部的项目经理们开始“刷屏”:手写申请书、微信语音、短信……还有私信找自己分管领导“做主”的:“帮兄弟们争取一下,不要辜负我们的一腔热血!”


彭中田看到吴文华在朋友圈里写道:“我是武汉人,生于斯长于斯,一定要为这座城市和乡亲做点什么。”


项目还缺乏熟悉电气、调试相关的工程人员,正从湖北巴东、大悟项目、贵州播州项目调集人手。而作为兄弟公司员工的彭中田,正好有电气从业经验,也具备管理经验。两人一拍即合,彭中田主动向公司申请,以设备身份驰援火神山。


“我并不是一拍脑袋决定的。我之前在武汉工作,对疫情有充分的认识,能衡量这件事的危险程度。到达火神山之前,我虽然很忐忑,但也做好了心理准备。”对于参加援建,彭中田并不认为是冲动,“很多在武汉的同事都劝我别来了,太危险。我想了一下,危险谁不怕?但还是得有人上,这也是功德一件。”


直到启程,父母和妻子还是不支持他的决定,只有上高二的女儿给他投了赞成票。“‘老爸很棒’,简单的四个字,我很开心。”


彭中田相信,只要火神山、雷神山两家医院建好,疫情很快就能得到控制。“目前的关键就是医疗条件的局限。我只想出一份力,帮助医院早点建起来。”


决定下来就要行动,不过当时想去武汉不是件容易的事。


按照隔离规定,彭中田首先向村上申请,村里向县委反映,安排他去县人民医院检查。等一切都准备妥当,彭中田发了个朋友圈:“武汉挺住,我回来了一起呼吸!”然后驱车20小时,从老家一路自驾到达武汉。

才下火神山,又上雷神山——一个四川“逆行者”的武汉日记


( 新希望其他员工的请战书)


1月28日:赶到火神山


敢到这里来的人,就没有一个不行的

——彭中田


才下火神山,又上雷神山——一个四川“逆行者”的武汉日记


(火神山的污水处理施工场地)


1月25日下午,现场管理的先遣队到达武汉火神山工地。武汉那段时间天气糟糕,连夜阴雨,场地内坑坑洼洼,一踩一脚冰水。吴文华带着同事们,和中建三局项目方,站在工地门口打着伞,有人还提着自己换下来的鞋子,开了第一个项目碰头会。


1月28日晚,彭中田赶到火神山,还没歇口气就立刻加入到现场工作,接手了晚班的现场协调工作。他主要负责协调配件和安装工作,此外也帮忙电焊、氧焊、预埋。“总之就是一块砖,哪里需要哪里搬。”他还上交了自家的城市越野车,帮助同事往返于火神山和雷神山两个工地。


才下火神山,又上雷神山——一个四川“逆行者”的武汉日记


(夜间的火神山施工现场)


火神山曾是武汉人迹罕至的荒地,这十天里却灯火通明、一片繁忙。中建三局等负责主体结构建设的央企先后抵达,大型设备陆续进场。


刚到火神山,战友们就让彭中田受到很大触动。“开始都讲普通话,等大家开始说乡音,发现来自五湖四海。这么危险的地方,还有这么多外省人赶来参战,让人非常受鼓舞。”除了他这样三四十岁的中坚,战友中既有90后,也有60后。“敢到这里来的人,就没有一个不行的。”


1月29日后,火神山、雷神山两座医院的建设开始受到全国、乃至全世界的关注,施工现场开启24小时全网直播。彭中田趁着夜班吃饭的时候,会在朋友圈发工程进度,其他人工作时也会留意微信群中的指示。但对于千万人关注的直播,大家既没有时间,也没有精力去关注。


1月29日晚上,从贵州播州项目上赶到武汉增援雷神山的4名同事到了,其中的尹志彬并非公司员工,而是公司播州项目总工罗月月的老公,因为有近20年污水处理设备安装调试经验,被自己太太推荐火线加入的。


项目部欢迎新同事的仪式简单而热烈:大家拿出了“火神山最好的夜宵”——武汉志愿者送的爱心方便面,招待赶了一天路的兄弟们吃了个热乎饭,马上就投入了夜班的工作。


才下火神山,又上雷神山——一个四川“逆行者”的武汉日记


(施工现场昼夜奋战的工友们)


1月30日:天佑武汉没下雨


长时间戴口罩,捂得脸上都要“烂”了

——彭中田


兴源环境1月24日正式接到参建武汉火神山医院污水处理系统的任务;1月25日先遣队抵达火神山,完成场地分析和确认;1月26日首批药品等物资抵达,开始清表土建;1月27日,从江苏发出的大型设备进场,开始筹建项目团队;1月28日,项目所需物资与设备基本运抵,并安装完毕,雷神山也开始施工,与火神山双线作战;1月31日配电完毕,管线具备通水条件;2月1日施工收尾,完成交付前设备测试;2月2日完工交付。


从除夕正式接到任务,人员、设备调度等准备工作完成,兴源只用了3天,从进场施工到完工交付,兴源只用了7天。完成同等规模的项目,正常工期是45天,人员配比是现有的两到三倍。几乎所有的项目参与建设方,都创造了和兴源环境类似的“火神山记录”。


回顾火神山项目的施工建设过程,彭中田充分理解了一句话——“召之即来,来之能战,战之必胜”。


才下火神山,又上雷神山——一个四川“逆行者”的武汉日记


(工作中的彭中田)


项目组正式接到任务是除夕夜,经过一夜紧张的讨论和组织,1月25日凌晨4点,就拿出了一套倒推施工的计划表,把这10天精确到了240个小时,以每12个小时为单位倒排工期,争分夺秒。


1月25日入场后,包括管理层在内,所有人每天都连续工作16小时以上,中途基本没有休息时间。和彭中田搭班的小伙子叫朱诗昊,他俩分别负责夜班与白班,加起来每天工作32个小时以上。几乎每个人都有连续通宵的经历,累了就猫在物料上睡半个小时,醒来继续干活。


才下火神山,又上雷神山——一个四川“逆行者”的武汉日记


(工友太累了就靠在物料上休息一下)


采购难度大、运输不稳定、电话随时会打过来、与其他参建企业沟通协调……“能躺平了一口气睡5个小时就是件奢侈的事。


彭中田还记得,28日刚到火神山那天,一整天只吃了一碗方便面。“忙起来脑子里全是工作,根本忘记吃饭这回事,等到体力不支才想起来。”虽然集团提供有肉有蛋的盒饭和自热饭,但每个人都在5-10分钟内结束战斗。“不能扎堆吃饭,分批次轮流吃,施工人员优先。轮到管理人员,饭菜经常都冷了。”


口罩由施工现场发放一部分,其余由新希望集团自行筹措。一次性口罩能用2个小时,3M口罩能用4小时,都是紧俏的物资。“口罩已经成为生活必需品,需要精打细算着用,而且长时间戴口罩,捂得脸上都要‘烂’了,只有吃饭摘下口罩时,脸上的刺痛提醒我们身处何处。”


彭中田说,这样一个超级工程,不仅要20多家参战公司3000多人的高度配合协调,还要那么一点天时地利,每天晚上的交班会,都把第二天的天气考虑到施工安排里面。1月30日晚上,听说要下大雨,后勤的同事提前订好了雨衣、雨靴,仍然要按计划赶工。“没想到天佑武汉,连续两天都是大晴天。”


2月2日:胜利在望


犒劳自己大睡一场,“其实只有不到5小时”

——彭中田


彭中田这样激励同事们:“我们不是在做普通的工程,而是在与死神抢人。”


才下火神山,又上雷神山——一个四川“逆行者”的武汉日记


(彭中田)


2月2日上午,武汉火神山医院宣布完工,污水处理工程项目也于下午4点验收交付。因为值夜班,彭中田没有出现在下午的完工合影里,最后自己在原地补拍了一张“单人纪念照”:“这可能是我最后一次在火神山,走之前拍了一张照片纪念。”


中午12点交班后,他领了两份盒饭,用热水泡了泡对付过去,然后大睡了一场。“犒劳一下自己。说是大睡,其实只有不到5个小时。下午6点,我就前往雷神山支援,一直工作到现在(第二天的中午12点)。”


按照计划,2月6日雷神山开始收治病人,2月4日污水处理项目就要完成调试。不过彭中田感觉更有信心了:“相比火神山的一片荒地,雷神山的基础施工条件要好一些,团队也总结吸取了火神山的经验,统筹工作更加科学容易。”他打趣道,“也可能是我的身体已经适应了熬夜的工作。”

才下火神山,又上雷神山——一个四川“逆行者”的武汉日记



距离雷神山完工只剩3天,这场战“疫”胜利在望。彭中田却不打算在完工后就回家。“我会留在武汉继续做业务,通过协调多方资源,向武汉本地提供货物。我还是想继续在武汉发光发热,接下来能做的事情还很多。”